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正文
【名师沙龙】 语言为钥,解锁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
[成都大学学生处]  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20日
查看:
  来源:

(文/张涵俊 /谭佳韵为深化对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明互鉴的理解,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,3月18日中午12:30,A8名师沙龙团队邀请到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邹晗老师,在学生活动中心名师工作坊开展“文化传承千年韵,生态守护万年春”主题讲座。

本次活动以语言学为脉络,带领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横跨东西方文化的思辨之旅,解剖文化认知深层肌理,探寻语言背后的文明密码,领略“和而不同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文化智慧。


讲座伊始,邹老师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与《韦氏词典》对“语言”的定义对比切入,揭示东西方文化视角的碰撞:汉语定义强调“人类特有社会属性”,西方诠释则包容手势、代码等多元符号。邹老师借助索绪尔的“语言任意性”理论,拆解中西方词汇差异的文化隐喻。通过解析汉字象形表意特征与表音文字的逻辑分野,他指出:“语言符号的‘约定俗成’中,藏着族群对世界的认知密码。”邹老师呼吁:“我们用语言学思维讲中国故事,既要传递汉字之美,更要解码文明对话的深层语法。”

在交流互动环节,同学们积极参与,邹老师运用生动的例子就中西语言学融合呈现什么新姿态,AI翻译能否替代跨文化理解一一解答,现场金句频出,掌声不断,一名来自越南的留表示:“这场讲座让我重新理解汉语学习——它不仅是语言习得,更是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对话。”最后邹老师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期盼,他鼓励大家保持对语言文化的探索热情,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,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,读懂中国故事。

本次沙龙以语言学为钥,开启了一扇理解文明传承与全球对话的新视窗。正如邹老师总结所言:“当我们在‘一带一路’上说‘你好’,传递的是汉字音节,更是中华文明对和谐共生的千年求索。”活动不仅深化了成大学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,更激励青年以语言为媒,在文明互鉴中书写中国智慧的当代篇章。  


编辑:学生处  

(微信扫描分享)